我们的幸福城⑧|他们,助力成都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

时间 • 2025-11-10 21:12:35
社交
就业
服务
人才
青年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成都的人才总量已攀升至587.6万,其中,包含各类重大人才计划专家3788人,累计吸引新落户的青年大学生数量接近58万。同时,成都已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佳引才城市奖”,孕育出的人才企业,已有20余家上市,其中7家登陆了科创板。

这些数据背后,是成都对人才发展生态环境的追求和打造。

日前,2021年度成都市建设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突出贡献奖表彰对象名单公布,79个单位和150名个人获得殊荣。在这些榜样先锋和先进典范中,就有许多集体和个人致力于推动“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建设,紧扣广大青年人才对良好创新创业就业生态环境的期盼。

今天,由成都市幸福办、市委宣传部共同推出的《我们的幸福城》系列报道聚焦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之“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

成都市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中心:

实现“15分钟青年社交圈”全覆盖,增强青年情感归属感、城市融入感

“以‘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温度提升青年情感归属,是青年创新创业就业筑梦工程重要内容,也是青年体验成都幸福美好生活应有之义。”成都市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中心是79个受表彰的先进单位之一,成都市青年志愿服务行动中心党支部副书记陈斗月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为了让来蓉创业就业青年感受成都温暖,促进青年城市融入和构建社区发展治理与青年愿为善成的链接机制,共青团成都市委以青年志愿服务和青年社交为突破口,着力健全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动员机制,全域布局“青年之家”。2021年,全年新增注册青年志愿者38万人,累计建成青年之家1070个,成都青年志愿服务跨入“百万时代”,覆盖全域的“15分钟青年社交圈”基本成型。

▲青年志愿者在公园开展垃圾分类宣传志愿服务

陈斗月说,在当前虚拟社交泛化的背景下,针对来蓉青年交友困惑、职业提升诉求、兴趣爱好培养等诸多问题,共青团成都市委探索“青年+社交+场景”融合新模式,通过搭建线上青年社交供需对接平台和大数据系统,线下推进“旗舰店—社区店—共营店”三级服务体系建设,构建“15分钟青年社交圈”,让青年社交从线上“键对键”,实现到线下“面对面”的转变。

“为了增进青年情感归属,我们按照1.5公里布局一个青年之家的密度,推进‘青年之家’全域布局。”她举例,比如在软件园C区,就有团市委牵头领办的青年之家一号旗舰店。而在软件园附近的IN99等商业综合体中,还有像科技潮流运动馆、美学茶空间等青年之家共营店,覆盖了书店、咖啡店、运动空间等不同消费场景,为青年提供多元丰富的社交活动选择。

截至目前,聚焦新时代青年社交需求,成都已建成青年之家旗舰店24个,每周供应各类社交活动80余场。而在青年聚集度高、社区综合体承载力强的社区,成都建设了青年之家社区店126个。为了进一步加密并丰富青年社交空间,成都还动员符合青年消费习惯的市场主体共同建设了共营店920个,针对性策划青年社交活动。

▲青年之家1号旗舰店

除了青年社交场景丰富多元,社交活动丰富多样外,成都市还建立了青年志愿服务社会化动员枢纽平台,积极组织青年通过志愿服务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2021年发布志愿服务项目2.6万个,青年参与城乡社区发展治理时长达122万小时。“青年与城市的情感互动是双向的,既有城市对青年发展的支持服务,也有青年对城市建设的关切热爱。志愿服务是青年参与城市发展、增强城市融入、传递城市温度的重要路径。”陈斗月说。

“未来,成都将在增强青年城市情感归属等重点领域持续发力,继续深入推进‘15分钟青年社交圈’建设。”她举例,比如,在符合青年消费特点和生活习惯的咖啡店、书店、电影院、运动空间、VR体验馆等经营性场所联合布局青年之家共营店,探索青年社交空间社会化、市场化供给模式,打造青年身边触手可及的社交空间网络,实现“15分钟青年社交圈”全覆盖;广泛联系户外健身、文化艺术、创新科技等各领域的青年兴趣小组、青年社团、青年自组织,实施青年组织梯度培养计划,为青年社群提供培训提升、交流互访、宣传推广等赋能支持,持续壮大成都青年社群联盟。同时,聚合团组织资源,大力撬动市场资源,积极开展青年社交场景营造,常态化为青年提供免费或低于市场价的福利折扣活动,不断丰富青年社交生活,促进青年融入城市。

他们,助力成都打造创新创业者的“圆梦之都”“活力之城”

新都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也是此次受表彰的先进单位之一。全要素协同、全链条耦合、全周期扶持,是过去一年来新都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人才服务工作的关键词。

在人才支撑体系上,新都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组建专业人力资源公司,建立人才基金,配强专业化市场化力量;在优化资源要素配置方面,624所科创中心投入使用,吸引20个高层次专家团队进驻。同时,开展“揭榜挂帅”,收集“卡脖子”项目合作需求23项,发布榜金8000余万元。

推进产业生态供给,2021年,新都区人才发展服务中心推进校地合作,已有74家企业与西工大等11所高校院所共同开展成果转化。为保障人才服务,建立人才服务专员、人才服务联络员“两支队伍”,为人才提供一站式、贵宾式、保姆式服务。

同被表彰的先进单位——郫都区就业服务管理局,则将人才服务重点放在“全力以赴‘稳就业、保居民就业’的基础上,努力促进劳动者就业增收和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上。

2021年,郫都区全区实现城镇新增就业6350人,农村富余劳动力新增转移就业4425人,新增吸纳大学生就业创业3825人,开展各类技能培训9620人次。同时,全面释放政策红利,累计落实稳岗返还、培训补贴、失业保险待遇等就业优先政策1.8亿元。

致力于水稻制种智能化的四川荣稻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荣稻科技”)则聚焦乡村振兴,通过科技创新,带动农业经济振兴和乡村创新就业。

荣稻科技成立于邛崃市天府现代种业园,立足高端农业和特色种业,与四川农业大学长期开展校企合作项目,先后建立水稻生态测试体系和种子工程技术等多项高精尖技术体系,并承担多项重大农业科技、技术创新等市级重点科技创新项目,为全市种子生产与经营水平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经过转化推广等阶段,荣稻科技的种子生产与经营总规模达50万公斤,制种面积达2500-3000亩,带动3-5个制种大户发展,新增农业就业人口50人以上,实现累计增收1亿元。

红星新闻记者彭祥萍图据受访者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