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观察|春夜的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发言人为何再回应“疫苗外交”问题

时间 • 2025-10-29 10:55:21
中国
疫苗
问题

3月4日晚上9点40分,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如期而来。这场在晚上举行的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在连续多年参加全国两会的全国政协委员、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眼里,是想办法挤时间的表现。正如同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张业遂在会上所说,本次大会的会期将适当缩短,但将坚持既定会议议程,召开形式不变、要素不减。

和3月3日举行的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首场新闻发布会一样,这场发布会依然采用视频连线方式,发言人和记者不在一个空间,对话通过梅地亚中心的大屏幕“隔空”完成。

尽管发布会在夜里才开始,但透露的信息并没有减少丝毫份量。第四次作为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亮相的张业遂,在62分钟回答了8个问题。从人大立法、国防预算,到香港问题、中美关系……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张业遂回应了“疫苗外交”问题。就在前一天,全国政协新闻发言人郭卫民,同样回应了这个问题。

▲全国人大新闻发言人张业遂

问题都是沉甸甸的,回答精简而又表达了足够的态度,是这场发布会留给人的印象。3月4日晚上10点42分,发布会结束。张业遂在起身离开的时候,不忘对着屏幕给身处另一个空间的现场记者挥手致意,从容而轻松。

现场观察:

三块屏幕,链接发言人和记者们

这是全国人大第二次在晚上举行新闻发布会。疫情防控之下,采访了十多年全国两会的红星新闻记者,在深夜的梅地亚中心,依然感觉到变化。梅地亚中心的现场,记者们的座席间隔很远,现场大约只有70个座位。每个座位上都有消毒酒精棉片。记者们和发言人的沟通,是靠着发布台上三块大屏幕实时进行。尽管是通过屏幕对话,但发言人张业遂在发布会上的一举一动,都显得亲近而不遥远。

发布会上,张业遂延续了过去一贯的风格,沉稳且保持温笑,面对记者提出的多个“尖锐问题”,他都直面问题,一一作答。

第一个问题就是围绕人大立法工作。为了立法,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去年很忙。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以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共制定、修订法律23件,作出有关法律问题和重大问题的决定9件。张业遂在回应立法问题时,还专门提到,人大立法工作直接回应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社会热点。包括编纂民法典,通过刑法修正案(十一),修改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审议个人信息保护法草案、反食品浪费法草案。每一项,都是公众关注的焦点。

通过“疫苗外交”获取更大影响力?

人大、政协首场记者会均回应了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今年全国“两会”,无论人大还是政协的首场记者会,新闻发言人均对所谓中国通过“疫苗外交”获取更大影响力的相关问题予以回应。

在3月4日晚的人大首场记者会上,东京广播公司记者提到,中国宣布将向其他国家特别是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新冠疫苗,中国是否想通过“疫苗外交”达到地缘政治的目的?

“面对疫情,应该说没有什么比人的生命安全和健康更重要。”张业遂说,中国开展国际抗疫合作,不是为了谋求地缘政治目标,也从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是为了保护更多人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希望更多有能力的国家行动起来,向国际社会特别是发展中国家提供疫苗,为国际抗疫合作作出贡献。

张业遂表示,中国政府已经或正在向60多个有需要的国家提供疫苗无偿援助。中国政府宣布向世卫组织“新冠疫苗实施计划”提供1000万剂疫苗,用于满足发展中国家的急需。

3月3日下午举行的全国政协首场记者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郭卫民也回答了新加坡亚洲新闻电视台记者提出的类似问题。

郭卫民回应,已经注意到有人质疑中国是想利用疫苗出口来扩大地缘政治影响力,这种说法是十分狭隘的。疫苗是防控并战胜疫情的重要手段,也是当前国际社会抗疫合作的重要内容。中国宣示将疫苗作为全球公共产品,支持鼓励中国企业同有关国家开展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合作,加入世界卫生组织“新冠肺炎疫苗实施计划”,积极推动疫苗在全球的公平分配。“中国开展疫苗国际合作是为了帮助国际社会共同战胜疫情,是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目前,新冠疫情仍在许多国家肆虐,我们愿与世界各国并肩携手、共同努力,争取早日战胜疫情,为保护世界各国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作出我们的努力和贡献。”郭卫民如是说。

国防预算、中美关系等问题

成人大首场发布会“必答题”

红星新闻记者注意到,几乎历年全国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均涉国防预算、中美关系等问题。

3月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有外媒记者问到,中国国防支出会不会大幅增长?增幅将是多少?中国军力发展是否对其他国家构成威胁?

张业遂回应称,中国的国防开支总体上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相协调。保持国防开支适度稳定增长,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履行国际责任义务,适应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需要。张业遂介绍,中国的国防开支是公开透明的。每年的国防开支预算都纳入国家预算草案,由全国人大审查批准。中国在2007年参加了联合国军费透明制度,每年都向联合国提交上一财政年度国防开支的基本数据。

“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对其他国家构成军事威胁,关键要看这个国家奉行什么样的国防政策。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加强国防建设不针对、不威胁任何国家。”

和去年相同,今年的人大首场新闻发布会,依然以涉中美关系问题“压轴”。张业遂曾于2009年到2012年做过驻美大使,对“中美关系”问题十分熟悉。

美联社记者也以此切入主题,他提问张业遂,作为前中国驻美大使,如何看待拜登政府时期的中美关系?对于未来的中美关系是持积极态度,还是消极态度?

对此,张业遂表示,2月11日,习近平主席同拜登总统通了电话。两国元首就广泛的议题深入交换了意见。双方同意就中美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问题保持密切联系。

此外,中国对美政策始终保持高度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中方一贯主张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中美关系,同时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

“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进步的源泉。各国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各有千秋,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张业遂表示,不同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国家,不仅应该、而且完全可以和平共处。和平共处的关键是相互尊重,包括尊重彼此历史文化传统,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尊重各自选择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尊重不干涉内政、和平解决争端等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他补充道,中美两国在一些问题上存在分歧是正常的,断供、脱钩损人害己,冲突、对抗不符合任何一方的利益。同时,两国在气候变化、抗疫、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广泛领域拥有重要的共同利益。

“中美双方共同努力,以两国元首通话为契机,加强沟通、聚焦合作、管控分歧,推动中美关系稳定发展,符合两国和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也是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

3月4日晚10点42分,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这场今年全国人大首场记者会宣布结束。张业遂通过屏幕,向梅地亚中心的记者们挥手致意。

再过不到12个小时,十三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即将开幕。

一年一度,却总有期待,正如人们期待春暖花开。

红星新闻记者赵倩张炎良北京报道

编辑柴畅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