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仁勋,公开认错!
作者丨倪雨晴 编辑丨朱益民 今年的GTC上,英伟达首次推出了“量子日”。 直接原因是今年1月,英伟达创始人兼CEO黄仁勋称,量子计算机的实际应用大约还需要20年的时间,15年“为时过早”。 随后, 在3月20日的量子日上,黄仁勋解释了对于量子商用时间的判断,他以英伟达作对比,英伟达打造成现在的计算平台,花费了超过20年时间。 因此在黄仁勋看来:“五年、十年、十五年或二十年的时间跨度,对我来说并不算什么。当然,量子计算拥有潜力,大家希望它带来非凡影响,但这项技术极其复杂。由于其复杂性和可能产生的巨大影响,我本以为实现它需要多年时间是可以预见的。” 因此,黄仁勋对引发量子计算股票下跌表示了惊讶,“我的第一反应是,我不知道他们是上市公司,” 在今天的三场圆桌对谈中,英伟达邀请到了12家量子企业代表参加,包括D-WaveQuantum、IonQ、RigettiComputing、Alice&Bob、AtomComputing、Infleqtion、Pasqal、PsiQuantum、Quantinuum、QuantumCircuits、QuEraComputing和SEEQC。同时,第三场圆桌的嘉宾则是来自微软和亚马逊AWS的代表,他们也在研发量子计算。 在三场对话中,黄仁勋作为主持人,和量子计算公司高管们探讨技术发展,其间也有交锋,尤其是围绕着量子计算商用的探讨。 在对谈中, 简单来说,量子计算是用量子比特相互纠缠实现性能的指数级提升,可以实现并行的大量计算。这也让量子计算可以解决很多经典计算机难以解决的问题,例如开发加速制药研发、设计新型材料等,当前全球各国都在加速研发量子计算阶段。 部分嘉宾提到,已有初步应用案例出现,如利用量子计算提高区块链相关算法效率,以及利用混合计算方案加速某些模型的训练和推理。 同时,在量子计算机和传统计算机的的定位的辩论中,量子计算的代表普遍认为,量子计算作为一种全新的科学工具,不会“替代经典计算”,而应作为一种工具,与传统计算系统协同发挥作用。 此外, 无论资本市场如何变动,黄仁勋表示,英伟达正在与量子计算公司合作,以推进量子技术。在本周的GTC上,英伟达还宣布,将在波士顿建立全新研究机构NVIDIA加速量子研究中心,预计于今年晚些时候正式投入运营。据介绍,该中心将整合领先的量子硬件与AI超级计算机,实现加速量子超级计算,致力于攻克量子计算领域最棘手的难题,包括解决量子位噪声、将实验性量子处理器转化为实用设备等。 一方面,英伟达将与Quantinuum、QuantumMachines、QuEraComputing等量子计算领军企业合作,同时联合哈佛量子科学与工程计划(HQI)、麻省理工学院工程量子系统组(EQuS)等顶尖研究团队,共同推动技术突破。 另一方面,英伟达将提供软硬件支持。硬件上将部署GB200NVL72机架级系统,用于量子系统复杂模拟及低延迟量子硬件控制算法的开发,加速量子纠错等关键研究。软件平台将采用CUDA-Q量子开发平台,解决GPU与量子处理器(QPU)的硬件集成难题,助力开发新型混合量子算法与应用。 本期编辑黎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