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所谓的努力,也许只是一种无效努力!
互联网的危险之处,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人们便误以为,再也不需要把这些知识与信息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拿来即可用。
------《最愚蠢的一代》鲍尔莱恩
1
前段时间接到一个大学同学的电话,他聊起了自己的工作,说想换个行业,但努力了很久还是在原地踏步。
他是在一家地产公司从事HR工作,觉得升职加薪机会渺茫。于是想着多学一门技能,转到互联网行业。
下班就努力看书,在网上也买了很多课程。但是呢,学习时候总是会分心,一边看书一边刷刷微博、微信,买的课程总是只学个开头。
他感觉很丧,不知道怎么才能静下心来,生活也随之一团乱麻,简直要崩掉了。
这种努力只是在自欺自人:你们看,我有尽力,就是一直没遇上好机会。但自己的潜意识知道这是泥潭,久而久之,便焦虑无比。
知乎上常有人提到一句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而如果没有沉下心来钻研,被互联网碎片化的娱乐信息干扰;没有摆正学习的心态,一味追求数量、囫囵吞枣。那这所谓的努力,程度之低,也只是一种无效努力。
2
表姐家的孩子毕业两年了,刚工作时候她认为人脉关系一定要最大化。于是很热衷于参加各种社交活动,同事、同学、同乡聚会,处处可见她的身影。
但一年下来,搞得身心俱疲,她的事业却没什么的进展,反而因为人际活动占用了太多时间,被公司领导委婉提醒。
她反思后,结束了很多无意义的社交活动。并沉下心来读书看报,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磨练工作专业技能。
在近一年历练之后,她发现自己的人际关系虽然没有刻意去经营,但却更有效了。前两天更开心地在微信群告诉我们,她马上就要晋升了。
因为她足够专业、知识储备丰富、逻辑清晰,深获同事、客户信赖。于是人脉自然而然构建起来了。
如果一味盲目扩大社交关系,那也只是一种无效努力。有效的人脉是建立在你自身有价值的基础上,或者给人带来物质利益,或者给人带来精神享受。
你若盛开,清风自来,真是这样。
3
有人会说,努力其实很简单,毕竟我们是在互联网时代,各种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公开课,都能了解到社会热点和行业知识。
是的,互联网给我们提供了非常便利、廉价的信息获取渠道。但如果只是简单的拿来主义,不去探索事件背后的逻辑,没有自己的知识网络,那长时间孤立地看待问题,会让你的思维变得狭隘,难以进行全面思考。
美国大学教授的鲍尔莱恩在《最愚蠢的一代》提到:互联网的危险之处,在于它的知识与信息资源过于丰富,人们便误以为,再也不需要把这些知识与信息整合成完整的知识体系,拿来即可用。
我有个非常敬佩的前辈。2007年出道社会,只是普通的二本毕业,从金融公司的一个小职员开始做起。他深知努力必须是有效的,坚持深度阅读,还长期订阅了《21世纪经济报道》,搭建了他自己的金融知识体系。前几年已经有了自己的公司,事业蒸蒸日上中。
在这么一个急功近利的时代,我们是时候沉心学习、找到有效努力的途径了。“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尼采说。
所以我们为什么不给自己一个新的起舞机会呢?去尝试深度学习,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这个“起舞”的机会可以从一份报刊开始,《21世纪经济报道》创刊于2001年1月1日,是中国商业报纸领导者,拥有近17年的积累与沉淀,现已推出官方在线订阅。
1、如果你想获得最前沿、最专业的全球商业资讯: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站遍布全球,不仅在北京、上海、广州、香港等中国11个主要城市设有记者站,在纽约、伦敦、布鲁塞尔等国际商业、金融中心也派驻记者,构建一线的全球采编网络,生产一手新闻,将报道视角从国内真正地延伸到国际,以更广阔的视野辨析商业价值。
2、如果你想获得行业趋势的深度解读:
《21世纪经济报道》针对重大事项,列出专题长期跟踪,推出最权威、最具深度的报道,并有资深从业者对大政方针进行专业解读。比如近年推出专题的有十九大、一带一路、雄安新区、美国大选、英国脱欧公投、里约奥运等等。
3、如果你想结识商业精英,聆听大咖经验心得:
《21世纪经济报道》每年都举办博鳌21世纪房地产论坛、亚洲资本年会、中国酒店金枕头奖等顶级金融峰会,并邀请到政府高管部门、学术权威、商界领袖。以往邀请过的嘉宾有许家印、俞敏洪、王中军、潘石屹、周鸿祎、柳传志等等。近距离聆听行业大咖分享心得,帮助你把握金融形势、博弈商海。
2017年《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品牌价值管理论坛现场
长按下图二维码
订阅《21世纪经济报道》
现在订阅全年套餐享9折
点击阅读原文,马上进入21数字平台订阅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