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培优提质丨中职学生的出口,如何把成才的路越走越宽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让更多的中职学生接受更好更高层次的职业教育。随着2019年年初,《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发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也已经得到了政策的明确。
截至2020年9月,成都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87所,在校学生18.4万名。其中,中职毕业生“双证”率达到83.8%,就业率保持在98%以上。中职学生的出口和成才,得到了中央到地方的层层重视。
9月27日,成都市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其中就指出,将实施中职学校提质培优工程,拓宽中职学生升入高职和本科通道。
中职教育,再一次迎来政策利好。那中职学生的路,能不能越走越宽呢?
“双提”助力“双减”
中职学生升学率还将进一步提高
一位从事多年职业教育的老师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目前,中职学生升学渠道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类是通过3+2的五年一贯制升入大专,即中职3年,大专2年。第二类是参加高校单独招生考试,考入对口大专。第三类是参加四川省对口职教师资招生考试,这也是目前中职生考入本科的唯一途径,也是难度最大的途径。
不过,这样的情况,未来在成都或将得到改善。
今年8月6日,成都市教育局为进一步巩固全市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行动的成果,开启了“双减”试点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督办,暨专项整治行动“回头看”。
除了落实“双减”,成都培训机构治理“回头看”再加码,还提出了“双提工程”。宣布将进一步提高初中毕业生普高升学率,以及大力提升中职学生升入高校的升学率。
“如此一来,未来中职学生考入高校的机会也将大大增加。”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熊丙奇表示,一方面,中职教育提升升学率,可以提升中职的吸引力,但同时,也要避免职业教育被作为“兜底教育”,如果把职业教育作为低于普通教育一个层次的教育时,职业教育就变为了各教育阶段的“兜底教育”,高中教育阶段,中职是“兜底教育”;高等教育阶段,高职是“兜底教育”。
在熊丙奇看来,“兜底教育”的定位,也就意味着职业教育的重要职责,是给这些学生有学上,有地方去,并要管理好他们。要解决这个问题,不仅需要提高升学率,也要切实解决职业教育低人一等这一问题,从根本上保证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平等地位。
中职学生要扩宽成才路
还要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
熊丙奇认为,尽管目前各级政府不断释放利好政策,扩宽了中职学生的成才道路,但整体来说,家长依旧带着有色眼镜看待中职教育,将中职与差生挂钩,因此,当务之急,还要改变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与定位,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与吸引力。
他表示,中职学生其实并不是差生,而之所以成为“差生”,一是评价体系单一,用中考和高考的科目分数、名次把学生分出高低,语数外成绩不好,而有技能特长的学生自然成为差生。二是学校老师不愿意在他们身上投入精力,培养他们的技能和特长,因为这对升学无用,本来可以成为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学生,对自我都不认可,也就难以对自己提出高标准要求。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熊丙奇建议,这就需要在政府层面加大投入,保证技能人才与学术人才有同等的社会地位和福利保障,同时加快职业院校的双师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保证职业教育有一个好的升学前景的同时,也要有好的体面的就业环境。“只有这样,中职学生的成才之路也才会越走越宽。”
红星新闻记者陈兴隆
编辑谭王雨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