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公园论坛|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首席专家兰思仁:有幸见证参与它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时间 • 2025-11-04 03:41:25
国家
公园
保护

↑武夷山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带。摄影黄海

红星新闻记者|罗丹妮任江波

编辑|官莉潘莉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

作为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首席专家的兰思仁,曾于1993年担任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并于2015年主持编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之后又全程参与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红星新闻专访了国家林草局(国家公园管理局)咨询专家、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兰思仁。以下是红星新闻与他的访谈对话。

武夷山国家公园从无到有

“有幸见证参与了全过程”

红星新闻:从1979年成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到2016年成为全国首批10个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之一,再到2021年正式获批成为国家公园,武夷山国家公园的探索路径是怎样的?

兰思仁:武夷山国家公园的组建来之不易,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和建设的高度重视。

谈到武夷山国家公园的起源,最早来自1978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邓小平同志的一次重要批示。当时我国著名昆虫学家、福建农林大学知名教授赵修复给党中央写信,建议在武夷山建立自然保护区。邓小平副总理做出批示,要求福建省委认真研究,保护好武夷山。

1979年4月,福建省批准成立武夷山自然保护区。同年7月,国务院批准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为我国首批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面积为56527公顷,涉及到四个县,即崇安县(今武夷山市)、建阳市(今建阳区)、光泽县、邵武市。政府随即撤销了保护区内的几家国营伐木场,实行封山育林。如果当时不把这几家伐木场转轨的话,那今天的武夷山也许就是另外一种局面了。

1995年,武夷山筹备申报世界遗产名录,我也被聘请参与武夷山文化遗产的申报工作。在座谈会上我提出,武夷山的丹霞地貌闻名世界,生物多样性资源更是非常丰富,应当把武夷山自然保护区融入到世界遗产名录申请的范围,申请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应该说,保护区为武夷山最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打下了基础。

建立国家公园体制,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重点改革任务,是我国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2015年,我本人受福建省相关单位委托,主持编制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实施方案》,之后又全程参与武夷山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工作。

2021年10月12日,习近平主席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领导人峰会上宣布,中国正式设立三江源、大熊猫、东北虎豹、海南热带雨林、武夷山等第一批国家公园。我也有幸见证参与了武夷山国家公园从无到有的全过程。

↑武夷山国家公园景观。摄影黄海

红星新闻:在这个过程中,您本人参与了哪些工作?

兰思仁: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福建省林业厅工作期间就曾去过武夷山自然保护区。但真正对保护区有深入了解和研究,是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的事情。

1993年7月,我来到武夷山,担任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怎样才能更好地推动武夷山的保护工作,我和大家开始做了一些探索。

那个年代,老百姓主要靠砍伐山上的木材和毛竹作为收入来源。我们在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做了调整,首先是停止木材采伐,如不完全禁止,国家设立自然保护区的目标就无法实现。其次是限制毛竹的生产和无序扩张,毛竹的根系容易向外扩展、生长速度快,树种单一影响生物多样性。我们就用物理方法,控制毛竹根系扩张。

生态保护得到加强,野生动物就多了起来,山里猴子成群,但老百姓生计受到了影响。当时有个老前辈拍拍我的肩膀说,“年轻人,务实一点。人都养不活,你把猴子养得那么肥。”

1993年6月武夷山爆发了一场特大的洪灾,山里的道路被冲毁,通信中断,老百姓没办法出行。我当时带队步行到武夷山主峰黄岗山疏通道路,意识到只有改善老百姓的生计,改善交通条件,才能去更好地促进保护工作。

生态旅游较早开展地区

“让人在自然中更好地保护自然”

红星新闻:当时怎么来解决保护和利用的矛盾问题?

兰思仁:老百姓的生计问题必须要解决,我们也想过很多办法。比如毛竹过去就是卖一根根的原竹,产值很低。我们就帮助他们进行深加工,从初级加工的竹筷、竹编、竹签到竹工艺,不断进行改进。同时,提出发展生态旅游、农家乐,这在全国算比较早开展生态旅游的地区之一。此外,还通过联系区外的一些企业,把一些劳动力转移出去,安排他们进城务工。

武夷山历史上就有茶叶生产的传统,是大红袍和正山小种的发源地,只是在当时,茶叶的经营比砍伐树木付出的劳动要多得多,茶叶价格不像现在这么高。我们通过生态旅游带动和鼓励茶叶生产,减轻对环境的压力。

过去我们建保护区容易走向一个极端,谈到保护区就理解为绝对的保护,一草一木都不能动。我开玩笑说,那难道要我们都回到猴子时代?我们都搬到火星上去住?

实际上,对容易遭受破坏的特别区域进行限定人流活动,其他地方照样可以开展科学研究、生态旅游和一般性的观光。让人民在自然中接受教育,更好地来保护自然,这是国家公园应有之义。国家公园这种形式,可以比较好地来处理保护和利用之间的关系,比较好地来处理人与自然和谐的关系。

红星新闻:福建省林业局副局长、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局长林雅秋曾说“建设国家公园,意味着治理体系的重塑”,您如何理解这句话?

兰思仁: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前,由于我国自然生态资源保护模式类型多,区域内存在世界文化与自然双遗产地、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5种类型保护地,分别归属林业、水利等部门及地方党委政府等管辖,管理部门多、交叉重叠、职责不清。

开展体制试点后,福建省相关单位委托我们福建农林大学、由我牵头来制定武夷山国家公园试点的方案。当时由于牵涉到很多现实和利益问题,对方案的制定也有很多争议。举个例子,把风景名胜区划归到国家公园,景区担心旅游业受影响,收入下降;过渡带居住的老百姓担心按照国家公园管理体制,生活范围内的一草一木是不是不能动了,各方心里都打着很多问号。

再比如说国家公园谁来管理的问题。国家公园是由国家批准设立并主导管理,国家管理只能委托省一级人民政府来管理,这就是今天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试点后,设立垂直管理的武夷山国家公园管理局,不做行政区划调整,作为管理实体,统一行使武夷山国家公园内自然资源管理和国土空间用途管制职责。

↑武夷山国家公园常绿阔叶林带。摄影黄海

生态保护地位举足轻重

“保存了同纬度三‘最’森林生态系统”

红星新闻: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主要开展哪些工作?

兰思仁: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的工作主要围绕这么几个方面展开,一是开展本底资源的调查,如开展兰科植物的调查、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定位观察;二是进一步开展武夷山生物多样性课题研究,包括现在全球气候变暖对生物多样性带来的压力;三是研究解决好保护和利用之间的矛盾问题。现在毁林种茶是绝对不允许的,那怎样在有限的空间内提升茶的品质,让老百姓受益?为此我们成立了武夷山茶产业研究院。去年习总书记来武夷山调研的燕子窠生态茶园,就是我们福建农林大学的教授廖红进行的科研探索。

同时,我们设立武夷山国家公园研究院,也是为了创新我们的管理体制,提升武夷山国家公园各级领导干部、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培养训练等。

总的目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为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赢发展提供武夷山方案,为全球国家公园的探索,贡献我们中国人的智慧。

红星新闻:武夷山国家公园正式设立后,新纳入江西片区279平方公里。您曾带队到江西武夷山保护区调研,那么如何解决好国家公园跨地区的协作问题?

兰思仁:这个问题我常举例子,一只动物哪里知道什么是省界。武夷山国家公园江西片区也是武夷山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代表。1999年武夷山申报双遗遗产成功以后,2017年武夷山边界调整项目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审议通过,江西武夷山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

2015年,我自己手绘了一张武夷山国家公园规划图,就把江西部分作为虚线标注出来。当时也有人并不理解,说你福建自己的事儿都没办好,还要去探讨别人的事儿。实践证明我当时的判断是正确的。无论是省里还是国家通过的方案,采纳了这个建议。最后国务院在审批方案时,就要求江西省联动。

所以我们就提出跨省联建共建国家公园,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项目的共同实施,在探索推进保护地整合、推动武夷山生态系统完整性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合作。今天我们大家有这个认识,也是逐步探索的过程。

红星新闻:作为国家公园建设的见证者和参与者,您如何看待我国首批国家公园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价值?您眼中的武夷山美在哪里?

兰思仁:郭沫若曾经说过,“桂林山水甲天下,不如武夷一小丘。”这句话虽然有些夸张,但我认为武夷山必将更加为世人所知,闻名甲天下。

武夷山国家公园保存了世界同纬度带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植被垂直带谱明显,是中国大陆东南部发育最完好的垂直带谱,在我国生态保护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武夷山有着独特的丹霞地貌,还是闻名中外的“朱子文化”及世界红茶和乌龙茶的发源地。

希望大家都可以到武夷山国家公园来看一看,更多地走进大自然,了解大自然,享受大自然,从而进一步地来保护大自然,保持着一颗对大自然的敬畏之心,共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

―END―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