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子嗡地一声!”女儿出差回家,撞见妈妈倒地奄奄一息!生死关头多亏朋友这个举动……

时间 • 2025-08-08 21:47:34
医院
奶奶
患者

“差点见不到你们了……”浙江求是心血管病医院介入中心大门推开,刚刚抢救脱离危险的张奶奶声音虚弱的,守候在外的子女瞬间红了眼眶。这句“重生”后的感叹,背后是医护团队全力奔赴的结果。

7月26日下午,张奶奶的女儿出差回到家,发现母亲躺在地上奄奄一息。"当时我脑子嗡一声,手足无措,还好朋友来我家,他懂一点(心梗急救)这方面的知识,立刻拨打了120。"回忆起那个瞬间,女儿李女士仍心有余悸。

那一头,浙江求是心血管病医院接到急救中心电话后,急诊科吴建华主任立即出动,急诊值班医生付蕾主任了解患者情况后,马上通知手术室各位同事做好准备,并启动绿色通道。

张奶奶到达医院时的监控截图 

争分夺秒:绿色通道开启生命之门

张奶奶被火速送至浙江求是心血管病医院急诊科,抢救室里,她呈现嗜睡状,情况危急。

所有医护人员都在争分夺秒,付蕾主任用药为患者调整血压,及时使用抗血小板药物以维持患者生命体征,为冠脉造影术的开展做好必要准备。包括沈法荣院长在内的多位专家主任,放弃周末休息,从家中紧急赶赴医院。

导管室内,一场与“死神搏斗”的抢救紧张进行。沈法荣院长带领团队紧密配合协同作战,凭借精湛技术和丰富经验,成功打通张奶奶已经堵塞99%的右冠血管,将她从死亡边缘拉了回来。

院长心声:这是团队协作的日常

面对家属的感谢,沈法荣院长表示:“抢救生命是我们的职责和日常工作,没什么特别的。是所有人的迅速响应和协作,铸就了这条生命通道。”

张奶奶的女儿连夜制作了锦旗,第二天送到了同样参与抢救的钟诚副院长手中。

这场惊险救援,是医院应急能力和团队协作的生动写照,更敲响了家庭健康的警钟——当家中老人年迈或患有基础疾病独自在家时,应当格外小心,同时预防与应急准备同样重要。

回顾张奶奶病史,她以前就装过支架,但她这些年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控制不达标,还有一些危险因素没控制好才导致心梗的事件发生。

沈法荣院长表示,心梗的预防及家庭自救非常重要:

一、识别预警信号,抓住“黄金120分钟”

心梗并非毫无征兆,老人及家人需警惕:

胸部不适:持续的压迫感、挤压感、疼痛(心前区、胸骨后),可能放射至左肩、背部、颈部、下颌或上腹部。

其他症状:气短、冷汗、恶心呕吐、头晕、极度疲乏、不明原因的焦虑。

关键点:症状可能不典型(尤其糖尿病患者或女性),持续超过15分钟不缓解,立即拨打120!从发病到开通血管,“黄金时间”仅120分钟。

二、突发心梗,家庭自救四步法

立即呼救:第一时间拨打120,清晰告知地址、症状(如“疑似心梗,胸痛严重”)。

 静卧休息:协助患者就地平躺或半卧,保持绝对安静,避免任何活动。

谨慎用药:若医生曾处方硝酸甘油,且血压不低,可在舌下含服1片(5分钟内可重复一次,最多3次)。未明确医嘱切勿自行用药。阿司匹林是否服用需遵120调度员或医生指导。 

保持通畅,准备急救:松开患者衣领,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患者意识丧失、呼吸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CPR)。家中若备有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听从设备语音提示操作。

三、子女守护:日常关爱构筑“心”防线

“双时”关爱:建立早晚联系习惯,留意老人身体状态及情绪变化。

健康档案:了解父母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等)、用药情况,定期陪同复查。

急救包+信息卡:家中备急救包(含硝酸甘油等医嘱药物),老人随身携带信息卡(姓名、紧急联系人、病史、过敏史)。

健康倡导者:鼓励并协助父母戒烟限酒、均衡饮食(低盐低脂)、适度活动、规律作息、管理慢病。

应急培训:家人学习基础急救知识(CPR、AED使用)。

来源:浙医在线

记者金晶 通讯员王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