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首例!致命毒王!成都已经有人中招
每年随着夏天雨水开始充沛起来
树林间、草坪里一大波小蘑菇
开始探头探脑了……
近日,成都锦城广场冒出了不少灰白色、浅棕色的菌子
这群“小菇凉”中
有些总是怀着比容嬷嬷还毒的“坏心眼”
今年5月6日上午10:00,
于是,陈先生拾起它们带回家,
△是不是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样子(医生供图)
结果,晚上10点左右,
但是,在当地医院经过一天的对症输液治疗后,陈先生的肝功能却急速恶化。当地医院立刻将陈先生转诊至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
到达华西第四医院急诊科后,陈先生被立即送进重症监护室进行抢救,解毒剂、血液净化、导泄、利尿等急救措施轮番开始。
对于陈先生来说,
好在经过医务人员争分夺秒的全力抢救后,陈先生有惊无险的度过了难关,已经于5月17日出院回家。
最后,经过毒检确认,陈先生食用的这6朵看起来纯洁无害的蘑菇是可以造成急性肝损害型中毒的
为了警示后人,我国真菌界大咖——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杨祝良教授和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的李泰辉教授共同将这个“剧毒杀手”定名为“致命鹅膏”。
致命鹅膏可造成急性肝损害,最后导致人体多器官衰竭死亡,
据调查,自从被发现后,它已经在我国至少制造了30余起惨案,导致100余人中毒,其中超过60人死亡,成为我国名副其实的蘑界头号“毒王”!
致命鹅膏的菌体各部分均为白色,菌柄上部有白色膜质菌环(易脱落),菌柄基部球形或近球形,有菌托。
因此,一旦看到“头上戴帽、腰间系裙,脚上穿靴”的蘑菇不要捡!不要吃!
(陈先生采摘的蘑菇明显看见穿了“鞋子”,可能穿的白色短“裙”,看不清楚,所以不好分辨,图源:医生供图)
致命鹅膏与黧蒴树有共生关系,喜欢在黧蒴树的树荫下群生。
与致命鹅膏共生的黧蒴树
根据研究发现,目前,致命鹅膏主要分布于我国热带至亚热带地区,广泛分布于广东省各地区,在云南省(德宏、保山、普洱、楚雄、大理、昆明等地)、贵州省(黔西南州)、四川省(成都市这例就是四川省首例)和福建省(漳州市)也有分布。
除了致命鹅膏,四川地区的剧毒鹅膏属还常见到灰花纹鹅膏,淡红鹅膏,裂皮鹅膏,黄盖鹅膏,欧氏鹅膏等。它们有很容易辨认的结构特点,如下图:
按照毒性强弱排列顺序
人们对野生毒蘑菇有一些常见的误解,还有一些鉴别毒蘑菇的土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并不靠谱。
仅根据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判定蘑菇是否有毒。
比如牛肝菌属、红菇属、鸡油菌属中很多颜色鲜艳的蘑菇却是美味的食用菌。
而外观为灰白色的灰花纹鹅膏、通身白色的致命鹅膏却是容易引起误食的剧毒蘑菇。
干净的树下一样可以长毒蘑菇,比如鹅膏菌、亚稀褶红菇等一些有毒种类也可以生长在松林中。
“银针验毒”仅仅是小说和电视情节,实际上毒蘑菇不会与银器等发生化学反应,所以不会产生颜色变化。
有不少毒蘑菇受伤后,不分泌乳汁,也不变色。而有的食用菌,比如多汁乳菇,却可以分泌液体并变色。
许多毒蘑菇看起来很普通,但仍然有毒,比如丛生垂暮菇。
蘑菇生长受自然环境等众多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凭借经验判定哪片区域蘑菇是否有毒。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年因误食毒蘑菇中毒,甚至死亡的人,基本都是这些每年都去采毒蘑菇从来没遭过的人。
其实,即使是菌类专家,几乎都不能用肉眼准确找出毒蘑菇,因此不要轻信民间的分辨方法。
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呼叫救护车赶往现场,并保留毒蘑菇样品带到医院供专业人员救治参考。
为减少毒素的吸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随后把手指伸进咽部催吐,可反复多次。
催吐后,为防止反复呕吐发生的脱水,最好让中毒者饮用盐水和加入食用糖的“糖盐水”,以补充体液的丢失,防止休克的发生。
对已发生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口内灌水,防止窒息。
归根结底
预防野生蘑菇中毒最好的办法就是
想吃蘑菇就去正规市场或餐馆
菌子虽好吃,生命更可贵,谨慎尝“鲜!
来源:成都商报四川名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