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丨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登场,亟待跨越“两个认同”
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两道坎。
今年夏天,第一批职业本科生毕业了。这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历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教育部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共有本科层次职业学校32所,职业本科在校生人数12.93万人。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是我国第一所公办职业本科学校,首届一共有903名本科生毕业。其毕业人数,在1076万大学毕业生中占比显得微不足道。
但风起于青萍之末,职业本科对于就业市场、家庭教育,乃至产业转型升级的冲击影响,已开始显现。虽然同样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但部分职业本科生以其强劲的就业竞争力让人刮目相看。
↑6月10日,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首届职业本科毕业生在合影留念。图据中国青年报
据报道,有人揣着国家级智能制造技能比赛一等奖、5项国家实用新型专利,收获了10份工作offer;也有人现场操作面试题,拿到了录用通知……不少扎实技术、心态务实的职业本科毕业生,拿到录用通知似乎并非难事。
这种“真香”,究竟是“幸存者偏差”,还是确有更高的就业竞争力,有待时间给出答案。无可否认的是,职业本科的设立,打破了此前职业教育“天花板”,有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吸引力和社会认可度。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新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首次明确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类型。
而事物的B面,是此前由中职、高职构成的两级职教体系,社会认可度不高甚至面临歧视。而今,职业本科生“入场”,一方面冲撞传统用人导向,一方面需跨越社会认同和自我认同两道坎。
对于职业教育,社会心理有强大惯性,职业本科又是新事物,一时为人所不解或误解在所难免。“你这个是本科吗”是面试常见问题,有的单位甚至要求查证学信网。虽然法律地位已经明确,但在考公、考事业编等现实场景中,仍存在专业限制、甚至报名时查不到专业代码的情形。首批职业本科毕业生,在自我推销的同时,还背负着解释推广“什么是职业本科”的责任。自我认同上,有职业本科生觉得,校名中加入职业、技术等字样,显得“不高级”。
事实上,职业本科即将迎来快速发展期。按照规划,到2025年职业本科教育招生规模将不低于高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的10%。若以2021年全国高职(专科)招生552万人为参照,届时职业本科生招录将超50万人。相反,近年来普通高校部分专业招生人数过剩,就业前景不佳,俗称“红牌专业”“摘牌专业”。与其毕业时“打拥堂”,不如坚持结果导向,将选择提前。近两年高考录取中,部分高考分数可以在普通本科、职业本科间选择的学生,主动选择了职业本科。他们看中的,正是职业本科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有明确的职业定位,有快速融入用工单位的优势。
数据显示,对比制造业强国,日本产业工人中高级技工占比40%,德国占比50%,而中国仅有5%。根据人社部的预测,到2025年,国内制造业将面临着3000万以上的可用劳动力人才缺口。“不够用”和“用不上”,从一个侧面解释了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破解教育结构与产业结构的矛盾,开办职业本科是“药方”,其所培养的“有学士学位的工人”,将成为先进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的生力军,有力支撑产业转型升级。立足当下,全国32所职业本科如何与各地产业升级结合,将是一个重要课题。假以时日,职业本科群体产生能工巧匠和大国工匠,也更值得期待。
红星新闻评论员文阳
编辑汪垠涛
红星评论投稿邮箱:hxpl2020@qq.com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