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行长:中国货币政策处正常区间,仍存较大调控空间
“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我们需要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3月20日至22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易纲在3月21日的论坛圆桌会上,就中国货币政策和绿色金融发展情况发表演讲。易纲指出,目前我国仍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他同时强调,我国的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
▲中国人民银行杨雨奇摄
我国有较大货币政策调控空间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易纲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国坚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的做法。
“到目前,我们仍有较大的货币政策调控空间。”易纲指出,中国货币政策始终保持在正常区间,工具手段充足,利率水平适中。因此,易纲强调,我国应珍惜和用好正常的货币政策空间,保持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据易纲介绍,当前我国广义货币(M2)同比增速在10%左右,与名义GDP增速基本匹配,10年期国债收益率约为3.2%,公开市场7天逆回购利率为2.2%。2020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5%。易纲分析认为,从上述数字可看出,中国的货币政策处于正常区间,在提供流动性和合适的利率水平方面具有空间。
同时,易纲也提醒,我国的货币政策既要关注总量,也要关注结构,加强对重点领域、薄弱环节的定向支持。易纲指出,在保持流动性总体合理充裕的基础上,货币政策能在国民经济重点领域、薄弱环节和社会事业等方面发挥一定程度的定向支持作用。
易纲强调,货币政策需要在支持经济增长与防范风险之间平衡。他表示,中国的宏观杠杆率基本保持稳定,在为经济主体提供正向激励的同时,抑制金融风险的滋生和积累。
此外,易纲还指出,货币政策需要为深化金融改革开放营造适宜的环境。他分析认为,当前我国需要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支持稳企业保就业,持续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3月21日,中国发展高层论坛在北京钓鱼台国宾馆线上线下同步举行图据人民网
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
除货币政策外,绿色金融也同样是易纲讲话的重点内容之一。据易纲介绍,2020年末,中国本外币绿色贷款余额约12万亿元(约合2万亿美元),存量规模居世界第一;绿色债券存量约8000亿元(约合1200亿美元),居世界第二,为支持绿色低碳转型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国提出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目标,这对我们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易纲表示,在碳中和约束条件下,两方面的任务显得格外紧迫。
第一,易纲指出,实现碳中和需要巨量投资,要以市场化的方式,引导金融体系提供所需要的投融资支持。对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资金需求,各方面有不少测算,规模级别都是百万亿人民币。这样巨大的资金需求,政府资金只能覆盖很小一部分,缺口要靠市场资金弥补。这就需要建立、完善绿色金融政策体系,引导和激励金融体系以市场化的方式支持绿色投融资活动。
第二,易纲表示,气候变化会影响金融稳定和货币政策,需要及时评估、应对。国际研究普遍认为,气候变化可能导致极端天气等事件增多、经济损失增加;同时,绿色转型可能使高碳排放的资产价值下跌,影响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产质量。
具体来看,易纲分析了两大影响因素。他指出,一方面,绿色转型会增加金融机构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进而影响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另一方面,绿色转型也可能影响货币政策空间和传导渠道,扰动经济增速、生产率等变量,导致评估货币政策立场更为复杂。这是在维护金融稳定、实施货币政策上面临的新课题。
围绕上述两方面要求,易纲表示,人民银行已把绿色金融确定为今年和“十四五”时期的一项重点工作。
易纲透露,人民银行方面已在政策框架中全面纳入气候变化因素。另在金融稳定方面,人民银行正研究在对金融机构的压力测试中,系统性地考虑气候变化因素。而在货币政策方面,也正在研究通过优惠利率、绿色专项再贷款等支持工具,激励金融机构为碳减排提供资金支持。外汇储备投资方面,将继续增加对绿色债券的配置,控制投资高碳资产,在投资风险管理框架中纳入气候风险因素。
同时,易纲也强调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今年G20主席国意大利重启研究小组,人民银行和美国财政部共同担任联合主席。中国将与意大利、美国和其他G20成员加强协调,讨论制定推进可持续金融的总体路线图,推动各方就信息报告和披露、绿色分类标准等需要加强国际协调的重点议题进行讨论。
“总体看,金融体系可以在支持绿色转型、管理气候相关风险上发挥积极作用。”易纲表示,下一阶段,人民银行将更加积极主动作为,落实新发展理念,支持经济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服务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杨雨奇北京报道
编辑官莉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